在畜牧飼養中,舍內溫差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有的頭高尾低,有的頭低尾高,有的中間高兩端低。為什么出現這種不同的現象呢?造成溫差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進風口布局、加熱方式和密封保溫性。
■ 進風口過少導致的溫差
當側窗/管的配置過少時,會出現室外溫度較低的情況下開啟頭端濕簾進風口補充進風,這時頭端的進風量較大,導致頭端溫度低尾端溫度高的情況。這種現象一般出現在春末秋初季節。
舉例說明:雞舍規格75*15*3-5,進風窗3米1個共計50個,飼養20000只肉雞,日齡35天,舍內目標溫度23℃,室外溫度14-24℃。早晨和傍晚室外18℃的時候,3臺1.4米大風機常開,如果只使用進風窗進風,負壓大約為30~35pa(漏風面積按照0.5平方米估算),很明顯負壓過高,為了達到合理狀態,會開啟1平方米濕簾進風口補充。這個時候,相當于頭端多了10個進風窗,因為室外與室內的溫差為5度,舍內頭端和尾端之間就會形成2℃的溫差。
■ 加熱方式的不合理導致的溫差
加熱方式導致的溫差有兩種:
一種現象是頭端溫度高,尾端溫度低。除了地暖外,水暖風暖兩用爐和風暖爐在舍內頭端有鍍鋅卷管做的送風管,該處導熱性能好,散熱快,同時剛出爐的熱風溫度較高,給頭端帶來較多的熱量。
另一種現象是上部溫度高,下部溫度低。部分水暖散熱器和暖風管安裝在舍內上部,暖風向下吹甚至橫吹。由于熱氣流自然向上流動的特性,所以向下擴散緩慢,從而導致舍內上部溫度高,下部溫度低。
■ 密封保溫性差導致的溫差
頭端的門和濕簾間、尾端的風機和出糞口密封保溫性較差,絕大多數門根本沒有采取密封措施,濕簾間和風機也僅僅是一層塑料膜或者再加上一層薄毯,隔風不保溫,在肉雞冬季飼養后期、蛋雞低溫季節,會導致頭尾兩端的溫度比中間低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