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規?;B豬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疫病多,病情復雜,母豬的繁殖力還比較低,仔豬的死淘率也比較高。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養殖場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由于養殖場的工作環境較差、勞動強度大,很多人不愿意從事相關工作;飼養員的流動性也很大,要找到合適的飼養人員愈來愈困難。在這種背景下,要保持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養殖設備與設施投入,將依靠飼養員管理豬群轉變為通過機械設備對豬群實現自動化飼養管理,通過設施設備的高投入獲取養殖場的規模經濟效益。
此外,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緊缺,規?;i場在選址時無法做到科學合理,能找一塊合適的地進行養豬場建設難度愈來愈大。一旦找到一塊場地,老板們都會盡量考慮增加其飼養量,這為豬場后續運行帶來隱患。絕大部分規?;i場無法獲取足夠的配套土地用于消納糞污,糞污不能及時得到處理與處置,造成廠區內及周邊環境污染嚴重。由于疫情等原因,我國養豬生產中疫病和死亡率一直較高。嚴重影響了豬肉生產的質量安全,影響了養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健康高效養豬對空氣環境的需求
現代高產種豬的育種特點導致豬群對環境應激的抵抗力差,要求豬舍溫度盡量穩定。為此,養豬業發達的國家多采用高保溫性能的密閉式豬舍和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以確保豬舍的內環境穩定。
1.影響注射健康環境的因素
影響注射健康環境的關健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舍內溫度的穩定性。溫度波動較大會對豬群健康產生不利影響,當舍內溫度驟降超過5度,就可能對豬仔產生急性冷應激,豬群已發生感冒腹瀉等癥狀。2)保持飼料和飲水衛生。俗話說“病從口入”,養豬也不例外。實現全封閉的料塔和管道送料系統能最大程度降低飼料進場后被病原微生物污染,減少飼料霉變等。3)重視豬群的活動空間。傳統的母豬定位飼養模式,將妊娠母豬局限在限位欄內,除了進行站立和躺臥運動外,限制了其他正常行為的表達,造成異常行為頻現。長期缺乏運動導致豬的身體健康狀況下降,抵抗力差,蹄病及肢體損失多發,很多豬場依靠藥物和疫苗來維護養豬生產。常言道,“健康是走出來的”,只有為豬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才能增強豬自身抵抗力,依靠提高豬自身的免疫力來減少疾病發生。4)及時清糞、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很多豬場采用液泡糞系統,糞污在舍內的漏風地板下存儲和發酵過程中,會散發大量濕氣,并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這種模式的豬舍通風系統設計對氣流組織難度較大,導致舍內空氣污濁,損害豬群健康。同時給后續糞污處理也增加難度。采用干清糞方式,可實現糞尿自動分離,將污染物從源頭減量化。同時,每日即時清糞可有效減少舍內有害氣體揮發。舍內適當通風,保證舍內的溫度適宜,有清潔干燥的空氣對豬群的生長有很大的幫助。
2.須根據我國的氣候特點進行環境控制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春秋換季冷空氣頻繁。加之我國的大部分豬舍建筑相對簡陋,環境控制設施不配套,外界環境變化對豬舍內環境影響較大,要做到穩定的溫度控制非??针y,生產實踐中,普遍存在環境成本高,成本效益低等問題。
目前我國使用的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多從國外進口,這些國家四季氣候變化不大,環境控制相對容易,與我國氣候差別大,將進口的自動化環境控制系統直接應用在我國實際生產,達不到環境控制的效果。在我國畜禽環境控制系統中,要取得良好的調控效果,在引進、吸收國外環境控制系統的基礎上,必須根據我國的氣候特點,調整環境控制技術方案。
豬的正常行為與環境需求
舍飼條件下,豬對環境需求可分為空氣質量環境和空間環境兩種,空氣質量環境對豬的健康影響起到外因的作用,而空間環境則決定了豬的正常行為是否得以表達和自身免疫力的高低問題。
1.豬對空間環境的需求
豬是社會性群居動物,其正常行為包括采食、躺臥、飲水、排泄、拱土、蹭癢、運動等行為。在舍飼條件下,為豬群提供實施其正常行為的機會,有利于發揮豬群的生產潛能,滿足動物福利要求,減少豬群應激,可增強自身抵抗力和減少疫苗及用藥,進而為生產安全豬肉奠定基礎。
2.豬對空氣質量環境的需求
研究表明,豬對溫度的要求不是一個恒定值,公豬與母豬的適宜溫度不同。豬仔要求溫度環境高于大豬。更為有趣的是,豬的不同身體部位對溫度的要求也不同,其中軀體要求溫度最高,以30度為宜,頭頸則要低溫,10~15度適宜,而鼻子部位呼吸要求清新涼爽,5度左右即可。因此,在自然狀態下,當豬將自己身體掩埋在稻草中取暖時,通常會把鼻子露在外面,以保持清涼。因此對豬的溫度管理一定要合理按照豬自身的需求來控制。在此過程中可使用大歐小太陽等設備,對豬的身體局部或豬仔提供單獨溫度照顧,幫助豬群更健康的生長。
大歐美麗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