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豬肉需求逐步成為推動世界生豬養殖發展的重要力量,但以全球生產之力滿足中國豬肉需求實際上存在不小風險。
盡管中國對豬肉的巨大需求量拉動了全球豬肉市場,但中國生豬養殖商和進口商借此賺取高價的時間并不會長久。
在今年6月9日于愛荷華州得梅因舉行的世界豬肉博覽會上,全球農業發展趨勢分析機構的創始人之一Brett Stuart先生對當前全球豬業市場趨勢進行了分析。
當前豬業話題的中心離不開中國。豬價攀上歷史新高,生豬生產商每頭豬凈賺160美元,低價的飼料促使生產商更多地擴大生產規模。Stuart說,目前的問題是,這一勢頭還能持續多久。
紅火的市場
在Stuart看來,中國當前的豬業形勢可謂“不可思議”——生產商們賺得盆滿缽滿,消費者則需支付前所未有的豬肉高價。根據預測,整個夏季,中國的豬肉需求還會增加。
調查顯示,為滿足國內豬肉需求,2015年中國共宰殺約200萬頭母豬,但持續走高的豬價說明豬肉市場仍然供不應求。雖無法判定中國生豬存欄量,但可以估測其豬肉消費總量。
目前中國每小時豬肉消費超過6000噸,預測2016年豬肉消費量將達到5350萬噸。未來中國勢必會增加進口以滿足國內需求,Stuart預測中國2016年豬肉進口量將達約130萬噸。
“中國的生豬養殖量占全球一半,所以如此大規模的庫存轉移確實會給全球市場帶來大變數,”Stuart說。
因為中國禁止在豬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一種可提高瘦肉率的腎上腺激動劑),所以美國豬肉進入中國市場受限。Stuart說,大約25%-30%的美國生豬可出口到中國。
歐盟雖完全禁止在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但其因為俄羅斯的食品進口禁令,正面臨大量豬肉無法處理的困境,因此歐盟也在大力向中國出口豬肉。而允許使用萊克多巴胺的加拿大也加大向中國的豬肉出口。據Stuart說,加拿大向中國的豬肉出口量從2015年1月的不到5000噸增加到了2016年4月份的2,0000噸。
中國豬肉生產商們會如何調整
日益增加的豬肉需求和相對較低的玉米價格表明,中國的豬肉生產商會盡快擴大自己規模。Stuart說,中國政府最新施行的環保政策一定程度上可能減緩生豬產業發展,但很明顯,高額的利潤以及不斷增加的國內需求總會促使豬肉生產商們找到新的發展道路。
催生當前豬肉市場局面的一大主要因素是:中國玉米價格相對較低。根據中國政府數據,其國內玉米存量達2億5千萬,更遑論每年的高產量。也因此,今年三月份,中國政府宣布玉米價格調低22%,從每蒲式耳(1蒲式耳=25.4公斤)7美元降至9美元。按該價格,其玉米存量可能需要5年才會用完。
Stuart說,全球約有7000-8000萬的生豬養殖商,多數為小規模經營。當前形勢良好,但如果規模擴張過快,不斷增加市場供應量,豬價肯定會降低,到時豬商們必會感受到困境。
中國及全球豬市的牛市和熊市
Stuart說,當前是中國生豬養殖商和進口商的最佳時機,但這股趨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比較一下美國、歐盟和中國的生豬價格:自2009年起,中國豬肉市場經歷了高漲和低迷。2010年,全球生豬酮體價格幾乎一致。2010年7月,中國豬肉價格上漲,2011年7月份上漲至最高點,但到2014年年中,其豬肉價格降低,幾乎與美國和歐盟持平。此次,中國生豬價格再次下跌,Stuart預測市場還會再次跌落。
中國豬肉市場潛力巨大的一個重要指標:新年前后的豬肉需求。一般來說,每年1月、2月份過后,豬肉價格會急劇下跌25%-30%左右,但2016年同一時段,中國市場豬肉價格仍居高不下。據Stuart說,其豬肉可能2016年全年維持高價,觀察、分析人士應密切關注其2017年春節前后的豬肉需求量。
“現在的狀況是,全球都在擴大生產,包括中國、歐和美國,關于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所警惕,”Stuart說。“我們為什么擴大生產?是因為美國豬肉供不應求嗎?恐怕沒人認同這一點吧。”
“我們擴大生產是因為不斷有新的養殖場出現,我們需要增加產能。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Stuart說,美國奶牛業最近同樣比較急進,為滿足全球奶制品需求,填滿越來越多的養殖場,幾乎所以奶制品生產商都在擴大生產。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展、需求量逐漸下滑,整個奶牛養殖業目前“一片混亂”,而這全是因為過高地預測了消費者實際需求。
最后結束時,Stuart說道,盡管前方迷霧重重,但考慮到全球人口越來越多的人口和中產階級的不斷增加,未來畜牧業和養豬業必然前途明朗。
大歐美麗資訊